唐房玄齡等撰。一百三十卷。紀傳體晉代史。修于貞觀十八年至二十年間(644—646)。修撰者凡二十一人,此外唐太宗也寫了宣帝、武帝兩紀和陸機、王羲之兩傳後論,故舊本亦題“禦撰”。唐以前人撰《晉書》頗多,唐初流傳的有臧榮緒等十八家。玄齡等以臧著為主,參考諸家,撰成本書。本書增立“載記”,十六國中的前趙、後趙等十四國,皆入“載記”,僅前涼、西涼入列傳。本書詞藻綺麗,多記異聞,對史料的鑒別取舍,不甚注意,“竟為綺豔,不求篤實”,是本書的缺點,但以諸家晉史已不存,仍有一定參考價值。近人吳士鑒著《晉書斠注》,采集眾說,于辨異、證同、糾謬、補遺四者,用力頗多,1928年由吳興嘉業堂刊行。
《宋史》撰修于元朝末年,全書有本紀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496卷,約500萬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詔修宋史,因體例未定而未能成書。元朝末年,丞相脫脫主張分別撰修宋、遼、金三史,各自獨立,這一意見得到元順帝的同意,于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開局,三史同時修撰。經過二年半時間,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宋史》匆匆成書。《宋史》是在原宋《國史》的基礎上刪削而成的。兩宋時期,史官組織完備,雕版印刷術廣泛應用,書籍流傳和保存都較為便利,積累了大量史料。這就為元修《宋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是由于《宋史》修撰者匆匆急就,在史料的裁剪、史實的考訂、文字的修飾、全書體例等方面存在不少缺點,如一人兩傳,無傳而說有傳,一事數見,有目無文,紀與傳,傳與傳,表與傳,傳文與傳論之間互相抵牾等,這使它在二十五史中有繁蕪雜亂之稱。盡管《宋史》存在不少缺點,但是它卷帙浩繁,僅《列傳》就有2000多人,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敘事詳盡,就史料的學術價值而言詳勝于略。同時《宋史》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國史、實錄、日曆等書,這些史籍現在幾乎全部佚失了,而《宋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統的一部書。
記載唐朝曆史的紀傳體史書。二百二十五卷﹐內帝紀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傳一百五十卷。北宋宋祁(998~1061)﹑歐陽修等撰﹐前後費時十七年﹐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全書完成﹐由曾公亮進呈。其《進唐書表》稱﹐和《舊唐書》比較﹐“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於舊。……立傳紀實﹐或增或損”。據統計﹐《舊唐書》帝紀三十萬字﹐《新唐書》帝紀簡化為九萬字﹐內容還有所增添。《新唐書》刪去《舊唐書》中六十一人列傳﹐增寫三百三十一人列傳﹐還增加志三篇﹐表四篇。全書所載史事比《舊唐書》多﹐特別是晚唐時的史事﹐比《舊唐書》大為充實。但為了追求事增文省﹐因而有不少刪節失實之處。
《東周列國志》是一部描寫我國東周曆史的章回體長篇曆史小說,比較全面地反映了東周五百多年間列國爭霸稱雄的事跡。全書以古代著名史籍《左傳》、《國語》、《戰國策》和《史記》作為基本敘寫依據,把曲折動人而又紛繁複雜的東周曆史很有條理地貫穿起來,在語言上也經閱讀史籍原著更為流暢明快。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作者以西周由盛而衰的大背景為引子,以“春秋五霸”為主線,構成了全書的前半部分;後半部分以“戰國七雄”為主線,敘寫到六國關于秦,天下統一。春秋戰國許多寓意深刻、可歌可泣、生動有趣的曆史事件,如“齊恒公春秋始霸”“伍子胥險過昭關”、“刺奏王圖窮而匕首見”等,都寫得頗得精彩;另外,對一些疑難的曆史問題,作者也寫出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