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五義》的中心人物已由《三俠五義》中的包公轉為包公門生顏查散,而重要的俠義人物,除了前輩“七俠五義”之外,增加了幾個晚輩義士,即鑽天鼠盧方之子粉面子都盧珍、徹地鼠韓彰義子霹靂鬼韓天錦、穿山鼠徐慶之子山西雁徐良、錦毛鼠白玉堂之侄小專諸白芸生,這四個小義士加上《三俠五義》中原有的人物小義士艾虎,便是“小五義”。《小五義》並不是緊接著《三俠五義》的結尾續寫的,它實際上是從《三俠五義》一百回後開始寫起,部分內容與前書重出。小說以襄陽王趙玨圖謀叛亂為線索,曆敘顏查散奉旨巡按襄陽,大印被盜;白玉堂墜銅網而死;眾俠義云集襄陽,蔣平找回大印;智化用計,里應外合,收降襄陽王黨羽鍾雄;破銅網時,顏查散被沈中元劫持,眾義士分頭尋找,沿路行俠仗義;“小五義”不期而遇,結拜為兄弟;繼而沈中元歸附顏查散;眾義士參悟陣圖,分工破陣,不幸誤落銅網。故事至此戛然而止,留下無盡懸念,待《續小五義》敘說。

段安節系文宗朝宰相段文昌孫、《酉陽雜俎》作者段成式子。善樂律,能自度曲。因見《教坊記》所載未盡周詳,遂于乾甯元年(894)編《樂府雜錄》1卷。 此書實為研究唐代禮樂制度、音樂、舞蹈、百戲的專門資料。書中所記雅樂部、云韶樂、清樂部、鼓吹部、驅儺、熊羆部、鼓架部、龜茲部等制度與兩《唐書》音樂、禮樂志有異,可考知有唐一代音樂體制的變化;記載唐玄宗以後樂部、歌舞、雜戲、樂器、樂曲及樂律宮調,兼及一些演奏者的姓名和逸事,為研究唐代樂舞的重要資料。後世以書中記琵琶一節抽出單行,題為《琵琶錄》。 此書傳本甚多,以《守山閣叢書》本為佳。今有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8年排印本,另有1959年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本,參據諸本彙校,亦較通行。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曆二年(1042)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甯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甯二年(1069)提為參知政事,從熙甯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甯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于江甯(今江蘇省南京市)鍾山,諡文。

作者簡介
埃里克·伯根格倫先生曾在歐洲、亞洲、中東、遠東和美洲進行過廣泛的游曆,並曾多次到過英國,在牛津度過了一年。他的很多旅行是作為紅十字會的代表出差的,其中突出的有一九三四年到遠東和朝鮮,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到德國和被占領的歐洲,以及一九五二年到戰爭時期的突尼斯去的旅行。他是負責赫爾辛堡紅十字軍的軍官,這支紅十字軍在一九四五年曾將英吉利海峽群島的居民,從德國的集中營遣返回家。
他寫過很多關于他的旅行以及關于瑞典紅十字會在國內和國際上的活動的書,其中包括《行李中的蛇》、《戰暮朝聖》和《黃色一瞥》。
在最後的十年中,埃里克·伯根格倫不時地在諾貝爾基金會的檔案室工作,並且被提供獨特的方便,為他的阿爾弗里德·諾貝爾文學傳記,搜集了原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