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地》(Foundation,意為地基、基石。),是美國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出版于1951年的科幻小說短篇集,“基地三部曲”的第一部(後來發展成“基地系列”),1955年曾以《千年計劃》(The 1,000-Year Plan)為名,收錄在“雙重王牌叢書”(Ace Double),第D-110號叢書。這部短篇集里其中的4篇故事,原載于1942年到1944年之間的《驚奇雜志》(Astounding Magazine,但是不同標題),第5篇則是集結成書時加進去的。幾十年後,阿西莫夫又追加兩本前傳,之後也授權其他作家為這個系列編寫新的故事。

張愛玲遺作,2009年首次出版,絕無刪節。 揭秘張愛玲終極遺作遲到34年的驚世自傳 撰文:許涯男 “Fullofshocks!” 這是張愛玲于1976年1月3日寫給她的遺產繼承人及版權所有人宋淇及鄺文美夫婦的信中對她剛剛完成的自傳體長篇小說《小團圓》的評語,彼時只有絕密閱讀過小說初稿的宋氏夫婦明白她信中這“處處皆驚”所指為何、又到底有多驚世駭俗。一讀之下,宋氏夫婦登時預見到小說倘若出版,勢必引來漫天汙言穢語甚至明槍暗箭,出于對摯友張愛玲的個人保護,宋氏夫婦建議“押後出版”,他們在回信中甚至告誡張愛玲小說如若出版“可以打得你抬不起頭來”、“台灣的寫作生涯是完了”,更不堪設想的後果是,“‘無賴人’就在台灣,而且正在等待翻身機會,這下(小說出版)他翻了身,可以把你拖垮”——“無賴人”正是對始亂終棄了張愛玲的漢奸文人胡蘭成的譏誚暗指…… 本就思慮重重的張愛玲于是取消了出版計劃,對《小團圓》進行幾近二十載的漫長修改,卻始終無法確定出版與否。在她于1992年3月12日寫給宋氏夫婦的夾帶著遺囑正本的信中,曾出現“《小團圓》小說要銷毀”的決定性字句,似乎為這部令她及宋氏夫婦都噤若寒蟬的小說指明了付之一炬的命運…… 1995年9月,張愛玲孤死異鄉;1996年12月,宋淇隨之而去;2007年11月,鄺文美駕鶴西游。曾經想借機翻身的“無賴人”胡蘭成更是早在1981年便已撒手人寰。沒有誰再瞻前顧後戰戰兢兢了。2009年2月26日,經由張愛玲新一任遺產及版權執行人、宋氏夫婦之子宋以朗的同意及授權,《小團圓》于台灣首次出版、絕無刪節,甫一上市,書中大量的家族隱私甚至駭人情事,以及張愛玲與胡蘭成的虐戀始末、床笫風云,無不令讀者目瞪口呆、難以置信,即便是鐵杆張迷也要生出“重讀張愛玲、重識張愛玲”的驚奇念頭,圍繞著該書的出版是否有違張愛玲本意、甚至有違道德的爭議亦甚囂塵上,堪稱炸響在華語文壇的一枚世紀炸彈。

講述了一名非洲部落英雄的故事以及英國殖民者入侵前伊博族人的生活實況,被稱為非洲英語小說中的傑作,作者以敏銳的洞察力刻畫了一個信奉傳統的英雄形象主人公奧貢喀沃是個很有毅力充滿智慧的人,終其一生致力于克服軟弱的父親在他心里下的陰影,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同鄉鄰里之間贏得了極高的聲望,一度被讀者奉為類似希臘悲劇中的失敗的英雄。文中充滿了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關懷,社會苦難、傳統的人文主義、社會凝聚力與作者出神入化的敘事技巧構成了珠聯璧合的極致。《瓦解》不但是阿契貝最著名的小說,也是非洲文學里最重要的作品。自出版以來,全球售出了1000萬冊,被譯成50種文字,讓阿契貝成為非洲文壇有史以來作品被翻譯得最多的作家。

《楊家將》是一部英雄傳奇系列故事,以話本、戲劇等形式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它對北宋前期的一些人物和事件加以演義,講述了楊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報國的動人事跡。這些傳說和故事,把楊家將英勇戰斗、犧牲的過程,敘述得十分詳細和感人。他們還把宋代功臣潘仁美描繪成大奸臣做陪襯,使楊家將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家風更加高大和完美。七郎八虎闖幽州、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征西、佘太君百歲掛帥、楊排風……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愛國者形象,在世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盡人皆知。凝聚在楊家將傳說中的故事,反映了楊家一門前仆後繼、忠心報國的民族精神,是千百年來中國民族在民族融合過程中追求美好生活,向往先進文化的一種寄托。為了追求這種希望,楊老令公戰死了,楊六郎、楊宗保、楊文廣(宗保之子)繼承先輩遺志繼續戰斗;男人犧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繼承丈夫遺志繼續戰斗;主人戰死了,楊排風等家丁、丫環也要繼承主人遺志繼續戰斗。在中國曆史上,凝聚著這種忠烈家風的事例絕非楊家將一家。他們的傳說和故事,相互輝映,充滿了強烈的愛國民族主義精神,閃耀著璀璨的理想主義光芒。

《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章回體曆史小說,描寫了三國時期的曆史故事,集體表現了統治者之間政治和軍事斗爭。該書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元年刊印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分24卷,240則,每則一個七言標題。此後新的刊本迭出,卷數、回目、引用詩詞等均有改動。清康熙時,毛綸、毛宗崗父子對《三國志演義》進行了修訂,遂成為最通行的本子。今有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 《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我國古代曆史演義小說的代表作。明代小說家羅貫中依據有關三國的曆史、雜記,在廣泛吸取民間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成果的基礎上,加工、再創作了這部長篇章回小說。作品寫的是漢末到晉初這一曆史時期魏、蜀、吳三個封建統治集團間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複雜斗爭。通過這些描寫,揭露了社會的黑暗與腐朽,譴責了統治階級的殘暴與奸詐,反映了人民在動亂時代的苦難和明君仁政的願望。小說也反映了作者對農民起義的偏見,以及因果報應和宿命論等思想。戰爭描寫是《三國演義》突出的藝術成就。這部小說通過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斗爭,運用誇張、對比、烘托、渲染等藝術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諸葛亮、曹操、關羽、張飛等一批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三國演義》結構宏偉而又嚴密精巧,語言簡潔、明快、生動。有的評論認為這部作品在藝術上的不足之處是人物性格缺乏發展變化,有的人物渲染誇張過分導致失真。《三國演義》標志著曆史演義小說的輝煌成就。在傳播政治、軍事斗爭經驗、推動曆史演義創作的繁榮等方面都起過積極作用。《三國演義》的版本主要有明嘉靖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和清毛宗崗增刪評點的《三國志演義》。

《千家詩》是由宋代謝枋得《重定千家詩》(皆七言律詩)和明代王相所選《五言千家詩》合並而成。它是我國舊時帶有啟蒙性質的詩歌選本。因為它所選的詩歌大多是唐宋時期的名家名篇,易學好懂,題材多樣:山水田園、贈友送別、思鄉懷人、吊古傷今、詠物題畫、侍宴應制,較為廣泛地反映了唐宋時代的社會現實,所以在民間流傳非常廣泛,影響也非常深遠。號稱千家詩,究竟有多少呢? 《千家詩》實際只有122家。按朝代分:唐代65家,宋代52家,五代1家,明代2家,無從查考年代的無名氏作者2家。其中選詩最多的是杜甫,共25首,其次是李白,共8首;女詩人只選了宋代朱淑真2首七絕。 《千家詩》有好幾個版本,南宋詩人劉克莊編過一本《後村千家詩》,另有《新鐫五言千家詩》、《重訂千家詩》。 千家詩雅俗共賞、老少鹹宜,現在仍然可以作為我們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讀物。希望在閱讀與欣賞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

《六朝文絜》,文絜,取自劉勰“析詞尚絜”之說,六朝駢文選集,12卷,清代許梿編選。許梿,字叔夏,號珊林,生卒年不詳,浙江海甯人,道光進士,于道光五年刻成此書。駢體文以句式嚴正,多用排比對偶,詞藻華力著稱。全書選入上起晉宋,下訖陳隋駢文72篇,合為賦、銘、詔、策、令等18類,收入作家36人。名為六朝,實際晉代僅選陸機1人1篇,其余都是南北朝作家。以全篇構思精練和修辭簡潔為選文標准,所選文章多篇幅短小,文筆優美,寫景抒情的駢文,也有部分梁元帝等人輕巧靡豔的作品,作為駢文讀本,此集基本上能體現各家特點和六朝駢文發展的面貌。許槤的評語頗能窮源竟委,抉發精華,因此很受讀者歡迎。駢體文選以《文選》和李兆洛《駢體文鈔》最著名,而《六朝文絜》則以短小精悍得行于世。